电视剧《毛泽东》开播 有“温度”的史诗作品

2013-12-26 08:19:2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吴名慧] [编辑:周舜]
字体:【

  既不神话,又要神话

  这回,我们看有温度的《毛泽东》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吴名慧

  

  《毛泽东》剧照。

  

  《毛泽东》剧照。

  “演好了说不定就成了特型演员,演不好可就砸了。”80后山东青年侯京健在接演毛泽东一角时,曾这样犹豫过,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我能把主席演好了,再演别的角色一定更有自信。”

  12月25日,电视剧《毛泽东》(上部)已在央视一套与湖南卫视黄金时段同步播出。侯京健演的,正是剧中的青年毛泽东。这位80后时尚青年如何演好毛泽东?导演又怎样把握这部大型史诗电视剧?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本剧主演侯京健、总导演高希希等台前幕后的关键人物。

  台前

  80后演主席,导演看上的是那股子积极向上的劲儿

  2009年,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之际,一座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毛泽东雕像在橘子洲头拔地而起。塑像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下巴上那颗足有碗口粗的痣。

  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终于搬上荧屏。在这部剧里,侯京健的下巴上并没有痣。“我们查过许多主席的老照片和资料,他的这颗痣应该是1935年遵义会议前后才长出来的。出于还原历史事实的考虑,剧组没有给我点上这颗痣。”

  导演组不给侯京健点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1米83的身高,浓眉大眼,身板厚实,和青年毛泽东很形似,定妆的时候只要化妆、戴头套,再稍微修一下眉毛就行了,造型程序比很多扮演过毛主席的演员要简单。负责剧中前20集青年毛泽东戏份拍摄的女导演嘉娜·沙哈提就曾开玩笑:“别人没你这么像,才要特别点上那颗痣,要不怎么看得出来是在演毛主席。”

  当然,能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侯京健靠的不仅仅是一张脸。“特质朴,透着青春向上的活力,符合剧中青年毛泽东那股子积极向上的劲儿。”初见面,他就给嘉娜导演留下这样的第一印象。

  向毛主席学心得: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

  2012年12月26日,电视剧《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举办开机仪式。在此之前的将近半个月,侯京健已经被嘉娜导演“锁”在了宾馆里,白天练书法、打算盘、看资料,晚上和导演、编剧、其他演员读剧本,一场一场对戏,还要随时应付嘉娜导演的“抽查”。

  这还只是“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的困难在于,总导演高希希要求“既不神话毛泽东,又要神话毛泽东”。侯京健必须真正进入到青年毛泽东内心,跟随这个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年轻人一起进步、成熟,成长为一代领袖,而不是从低处“够着演”,在外围想象“主席会怎么样”。虽然他曾经在电视剧《铁肩担道义》中扮演过毛泽东,但这次他所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挑战显然要大得多。“那次戏份不算多,而且是主席生平的某一个特定阶段,也就是说是一个‘成型’了的人物。这一次,我要从求学时期一直演到40多岁的中年时期,是从一位进步青年向领袖转变的过程,而且后面接戏的是唐国强老师,压力山大。”

  开机的第一场戏,侯京健就遇到了挑战。1918年,皖系军阀张敬尧出任湖南督军和省长,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称为“张毒”。1919年冬天,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发起 “驱张运动”。他表现出的领导才能和凝聚力,让1920年出任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颇为敬佩,但两人无法避免根本立场的冲突。在剧中,毛泽东与谭延闿有一次激烈对话。侯京健对这场戏的处理,就曾让导演很头疼,“最开始我的理解是,主席已经看到了谭延闿的本质,所以自始至终对他都很强硬,甚至不屑一顾。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谭延闿其实已经算很革新的了,而且他们两人的身份毕竟有别,主席当时对谭延闿是有敬佩的一面的。对内心戏的表达不能单一。”

  跨过第一道坎之后,侯京健开始真正意识到,这部传记式的电视剧表现的是毛泽东一生的发展轨迹,“抛开大家更为熟悉的伟人中老年时期形象,青年毛泽东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他后来能有那样的伟绩,正是因为他也是从普通人做起,付出得多,积累得多,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这句台词成了侯京健演戏甚至是生活的指明灯。

  幕后

  导演说,要拍出有温度的毛泽东

  《毛泽东》上下两部旨在全景式地展现伟人毛泽东的一生。上部以1893年毛泽东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展现毛泽东求学立志、辗转全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峥嵘岁月,以及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

  看起来高大全又略显生硬的剧情介绍背后,总导演高希希为《毛泽东》的拍摄设立了一个人性化的目标:“既不神话毛泽东,又要神话毛泽东。”就是说既要给观众展现伟人平凡的一面,又要诠释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谛。这也是他在拍摄过程中所追求的境界:拍出有温度的毛泽东。

  “温度”如何表现?在高希希看来,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是历史的表情,要捕捉那些透出人格魅力展现出来的细节。我们的电视剧将以更多的细节来塑造角色的温度,去阐述伟大的领袖,用他的伟大建树和生活中与周边人员的情感细节,来让这个传记更为丰满。”他也直言,这次更希望能用之前少有的情感角度拉近观众与主席的距离。

  这个表现不同感情的重担更多地落到了导演嘉娜·沙哈提身上。她曾拍摄《恰同学少年》,此次负责前20集的拍摄。“我们表现的不是以往更常见的作为学生领袖的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人物的毛泽东,更多的是作为儿子的毛泽东、作为恋人的毛泽东、作为丈夫的毛泽东、作为哥哥的毛泽东。这个毛泽东一定是更有血有肉的,因为我们会把他放到家庭的矛盾当中去,比如把他放到自己和长辈之间思想上的冲突中去。”

  编剧说,同类题材太多,拒绝重复

  “民族现代史,平民英雄志。”总编剧黄晖用这两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这部作品。

  然而,这个曾经创作过《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的知名编剧坦言,在这十个字背后,曾有过深深的“担心”:“首先是根本上的,主席的思想太深邃,太广博,怕达不到这个高度。”回到技术层面,具体操作起来更棘手的问题是,有关毛泽东生平故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多得难以胜数,如何出新?黄晖坦言,这个最大难点也正是他最想给观众呈现的:“我希望这次是以人带史,不再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段落,而是展现毛泽东如何从小到大,一步步成长、成熟。要告诉观众他是如何成为伟人的,能让观众看到他思想、性格、精神、情感的发展历程,涓涓溪水怎么变成汪洋,这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为此,黄晖花了5年时间查资料,还在党史资料馆呆了5个多月,直到现在,存在家里的资料书籍摞起来仍有将近一米高。“我们找了很多的史料,比如他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情感的史料,让毛主席生活化的一面展现出来,另外尽力去找一些不是那么被熟知的历史故事来完成。”

  ■三湘华声全媒体记者  吴名慧

今日热点
焦点图